测量设备在投入使用前需要做哪些工作?如何用好测量设备的校准证书?下面从计量确认和校准结果使用两个方面作简要介绍。
计量确认工作
计量确认是指对测量设备进行的校准、调整、修理、验证、封印和标签等一系列活动。
校准是计量确认的第一个阶段,通过将测量设备与测量标准进行技术比较,确定测量设备示值误差的大小,同时,校准通过测量标准将测量设备的量值与整个量值溯源体系相联系,使测量设备的量值具有溯源性。
为正确使用测量设备,用户必须通过生产过程和测量过程的管理,提出测量设备的计量要求,委托有能力的实验室进行计量校准,获得具有足够准确度的校准结果。这些计量要求往往通过产品的技术规范、合同书、技术标准等形式表现出来,对具体的测量设备来说,通常表示为测量范围、分辨力、准确度等级、测量不确定度(或最大允许误差)等。
计量验证是计量确认的第二个阶段,将测量设备的计量特性与计量要求相比较,判定该测量设备是否符合预期的使用要求,是计量确认过程中最为关键的环节。
下面分别以测量设备计量特性中常用的测量范围、分辨力、准确度等级、测量不确定度(或最大允许误差)为例来谈谈如何做好测量设备的计量验证:
1、测量范围 测量设备所能显示的测量范围应不低于其预期使用的实际测量范围,从测量准确性和安全性考虑,测量设备预期使用的实际测量范围建议处于所能显示测量范围的1/3~2/3为宜。
2、分辨力 测量设备的分辨力应处于其预期使用测量过程控制量允许公差的1/10为宜。
3、准确度等级 当测量设备预期使用要求以测量过程所选用测量设备最低准确度等级来表示时,测量设备的实际准确度等级不低于其预期使用要求所规定的最低准确度等级。
4、测量不确定度(或最大允许误差) 当测量设备的计量特性与测量过程的计量要求比较时,测量设备的最大允许误差一般不大于测量过程的计量要求的三分之一,如果在对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进行评定的过程中,测量设备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占主导作用,则测量设备的最大允许误差不大于测量过程的计量要求的二分之一就能满足要求。计量确认可由测量设备的使用人员或指定的相关人员负责实施,应做好记录,记录内容应包括:测量设备的名称、型号、系列号等,溯源机构和溯源证书的编号,溯源日期,计量确认间隔,溯源证书的正确性和有效性,测量过程的计量要求与测量设备的计量特性的逐一验证(对测量范围、测量参数、测量不确定度/最大允许误差/准确度等进行定量比对分析),确认结论,确认日期,确认人员、核验人员和批准人员标识等。对经过验证的测量设备,均应加贴计量确认状态标识,使测量设备的使用者可根据标识直观判断其能否使用,方便计量检测现场管理。计量确认状态标识一般包括:合格、准用、禁用等。
修正值、修正因子的概念与实际应用
1、修正值、修正因子的概念
①修正值是用代数方法与未修正测量结果相加,以补偿系统误差的值。修正值与系统误差相等,符号相反。
②修正因子是为补偿系统误差而与未修正测量结果相乘的数字因子。
2、修正值、修正因子的获取
①通过校准证书直接获取,或根据检定/校准证书中的结果计算或分析出修正值、修正因子。
3、修正值、修正因子的适用场合
测量设备经过检定/校准后一般会有修正值或修正因子,在实际测量中,有些场合需要对测量结果作相应的修正,但某些时候只要修正值或修正因子对检测结果准确度不会产生明显影响,就可以忽略不计。以下场合需要用修正值或修正因子进行修正:
①当测量设备测量结果虽与检测结果的运算无关,但对应的检测方法对其准确度却有明确要求时,不仅需要其检定或校准结果符合相关计量规程要求,还需应用相应的修正值或修正因子。
②当测量设备测量结果参与检测结果的运算、或直接读取检测结果时,不仅需要其检定或校准结果符合相关计量规程要求,还需应用相应的修正值或修正因子。
③当测量设备的准确度等级等于或略高于检测方法所要求的准确度等级时,不仅需要其检定或校准结果符合相关计量规程要求,还需应用相应的修正值或修正因子。
以下场合不需要用修正因子进行修正:
①当测量设备测量结果与检测结果的运算无关,且对应的检测方法对其准确度也没有明确要求时,只要其检定或校准结果符合相关计量规程要求,就不必再应用修正值或修正因子。
②当测量设备检测结果以非数值(如阴性、阳性、检测、未检测等)形式报告时,检测所使用的仪器设备只要其检定或校准结果符合相关计量规程要求,就不需再应用修正值或修正因子。
③当测量设备的准确度等级远高于检测方法所要求的准确度等级时,只要其检定或校准结果符合相关计量规程要求,就不必再应用修正值或修正因子。